新闻中心 分类>>

江山万里·龙年贺岁——石峰中国山水画作品欣赏丨私享艺术

2024-02-20 17:34:07
作者: 新闻中心
返回列表

  石峰,1969年生,山东人。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石峰山水画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

  石峰的青绿山水在画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在水墨的基础上再画青绿,这样他的墨色和青绿能够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呼应;用色上,石峰用色非常雅正,传统上的青绿,装饰性比较强,会让画面感觉上有一点俗。但石峰的青绿,注重与笔墨节奏的呼应,注重色彩本身的写意性,这让他的青绿一下子就与传统上的青绿拉开了距离;石峰是北方人,长于山东,学习工作在北京,他的艺术既有追求雄强的一面,他的笔墨又有南方的文雅细腻,他的山水既能够远观有大气势,近看也有笔墨的意趣,这是跟其他山水画家有一些独特的区别。

  石峰对传统研究很深,研究传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话古人的过程,我们总说继承传统,其实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参道的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石峰的作品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我们能看到王蒙、董巨的影子,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的笔墨传承,但石峰能出而化之,参悟之后,他还是他自己,没有泥古不化也没有亦步亦趋,这就是艺术家在参道过程中的个人修为。

  石峰的绘画你看不出哪些是南方的北方的,哪些是古代的现代的,但都被他经营安排的,非常妥帖非常舒服;无论是章法,还是笔墨的经营,石峰都很讲究。尤其是对笔墨的体悟,他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和感受,他线条的质量非常高,无论用笔尖、笔肚还是笔根,笔笔生发,在笔线中有一种内蕴的力量感。

  石峰尝试将水墨与青绿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他的颜色是半透明的,石绿并不是纯石绿,他是善于用水的,在水的作用下,即使重重的染色,这样的处理方法也会让以水墨为底的皴法,使他的画面更清透,使他的青绿山水有一种秀润的成分。在这种处理下,石峰水墨技法的积淀可以轻松又有效的转化到青绿的画面中来,包括烟云处理、山石细节,还保留了水墨山水用笔的方法,石峰巧妙的将水墨与青绿结合,形成了自己青绿山水的面貌,既有水墨氤氲感也有青绿的装饰趣味。

  从时间性的一种关系来看,石峰作品有一种“行云流水”的属性,在他的画面之中,水很重要,飞流、瀑布都是他作品的画眼。所以,对于一个不断积墨积色的过程中,不断丰厚华滋的过程中,到最后止于行云流水,充满了时间性和流动性,也正是这种时间性,让整幅作品的“尽而不尽”之意,形成一种“心若流水”全新意象。

  石峰先生坚守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审美,他的作品以元人笔墨追求宋人丘壑,笔法取象元人,特别有王蒙的那种写意性的意笔,又加入了宋人那种硬朗的中锋用笔,在萧散中兼有一种雄浑壮健的意味,我认为抓住了中国山水画最核心的本质。

  石峰是注重笔墨,也是注重写生的。我们一般来说,山水不是默写也不是临摹,如果过分的注重笔墨,不去面对实景,慢慢就会成为了固定程式化的东西。石峰绘画里面,注重写生时的现场感,所以,会有一些生机勃勃的东西,不仅仅是在做笔墨本身的功夫,也注意到真山真水的真实情感,给大家一种亲切感,这是非常难得的。

  由水墨转向青绿,并不是特别容易,难就在秀润要兼逸气,对雅逸有高要求。董其昌认为赵伯驹的画“精工之极,又有士气”,也是讲雅逸和书卷气、文人气,认为“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得其雅”。青绿就是“富丽精工易,秀润雅意难”,石峰老师的山水画能做到秀而逸,工而雅,这是非常难得的,不单单是色彩上的修养,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修养,这种修养跟他本人的品位境界都是分不开的。

  石峰先生水墨青绿均擅长,尤其在墨、色结合这块,应该说是兼具了清雅虚和的笔墨精神在里面,既有非常肯定的笔意,又有湿染干皴以及色度的微妙结合,这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丰富的意象。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石峰山水的意境是充满传统诗意的,他的山水带着一种乡愁,给现代化都市的浮躁和喧嚣一种宁静。但他的山水是他自己的山水,是他心目中的山水,是往复了历史和当代数次之后,升华了传统结果和审美,带有时代气息、时代感觉、高度辨识度的以及他自己独特体悟的山水。

  石峰在绘画中充分彰显了笔墨的力量,强化了笔线的作用,用笔的沉着厚朴形成了画面的骨架,青绿的运用是在这个整体下进行的,色彩不能掩盖墨色的作用,笔线构成了作品的骨架,用色是次要的,或者说用色是在笔墨框架之下的一个拓展,这样,画面就做到了一个宏阔厚重的空间结构,做到了色不碍墨的这样的一个逸韵。

  刚开始认识石峰的时候,就挺奇怪他的画,画的很有南方的意味,用清淡的宿墨写生,有点小品化的雅致。后来交往多了,发现他并不满足那种细腻的表达方式,一直试图突围、改变。从“信彼南山”展览开始,显而易见这种改变,写生性的点景虽然还存在,却被放置在主观构想的雄阔山川中,加之青绿敷色,原先那种水墨小品的状态一扫而尽。这种努力,在我看来正是石峰兄从内敛秀气向“国字方脸”的回溯,是一种自我气息的重新定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博导,《美术观察》杂志社社长

  石峰老师作品的特点,我认为可总结为四个字:中正有变。大山大水,取法古人的雄奇一派,无取巧妩媚之态,同时又能在稳健里藏灵变,在统一的气质品格内开出一道活水,的确难得。他的青绿山水以笔墨为骨架,温润苍茫,改变了我们对青绿山水有时过为璀璨而造成的浮夸之病。

  石峰的青绿山水,是在传统山水基础上的创新。看出来,他吸收了包括王希孟、赵伯驹、仇英、董其昌等前贤在内的传统青绿山水元素,融合了现代的绘画语言,在大自然中找寻灵感,坚持写生,搜尽奇峰成画稿,因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图式与语言。

  对传统的深入研习与继承是石峰山水画最突出的特征,血战古人的经历赋予了他扎实的笔墨功底和对中国画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所作格法森严,笔无妄下。他的观察方法也是纯粹的古人“游戏”,他极少采用当下流行的对景写生,追求景随步移,目识心记,是“师造化”而非西式“写生”,所以他的山水画在严谨的格法之下,传达出纯正的山水意趣与笔墨精神。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国画家》杂志主编,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