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全站最新登录 分类>>
原标题:科学家首次让两只雄性老鼠“产”仔?专家:说法不太准确,该技术要走上实际应用相当难
近日,一则“科学家首次让两只雄性老鼠产仔:男人生娃不是梦?”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据新闻媒体报道,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的林克彦(Katsuhiko Hayashi,音译)教授称,他们的团队已实现将雄性老鼠体细胞变成卵细胞,即将男性XY性染色体变成女性XX性染色体。林克彦表示,他们首次利用雄性小鼠的细胞培育出了有活力的卵子,从而使两只雄性老鼠“产”下了后代。
“雄性老鼠产仔”究竟是怎么回事?此项研究的突破与未来发展前途如何?伦理问题又如何避免?11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冯学超来解读这项研究。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分子剪刀技术CRISPR-Cas9的普及,对于人类基因做改造的伦理与道德争议慢慢的变多。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在华盛顿共同举办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探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科学、伦理和社会问题。
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的林克彦教授团队首次利用雄性小鼠的细胞培育出了有活力的卵子,从而使两只雄性老鼠“产”下了后代。通过梳理Nature的报道显而易见,该研究大概能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团队将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来的细胞体外培养,通过称为“细胞重编程”的技术将一般的细胞变成多功能干细胞(iPSC)。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一些细胞自发地丢失了Y染色体,这一步类似于遗传过程中的突变。
冯学超解释,在生物界的繁殖中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其中有性繁殖比起无性繁殖最大的优势就能在进化过程中创造一种变异,“这是物种为了更好适应外界的压力而产生的。”
第二步是通过药物作用诱发这些丢失了Y染色体的细胞产生染色体加倍,产生了核型为XX的雄性小鼠细胞(雄性小鼠天然的性染色体为XY)。
然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诱导细胞分化成卵细胞。能够理解成通过调整细胞这个机器运行所需的“程序”,使原本的干细胞转变成了卵细胞。
最后,用类器官(一种在培养皿上生长的,结构类似真实器官的细胞基团)培养该“卵细胞”,并用小鼠完成类似试管婴儿技术的体外受精。这些“受精卵”被移植到雌性小鼠的子宫内完成发育,产生幼崽。
“这项研究从原理上看,还是最简单的,实际上就是对‘诱导型干细胞’的应用以及染色体的转换问题。”冯学超介绍。
此外,有网友对“母鼠背靠背跟公鼠缝在一起,共享妊娠期血液微环境”的实验操作表示不解,认为这样的话“两只公鼠产子”的标题有夸大的嫌疑。
事实上,通过手术将两只小鼠的循环系统相连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但这种技术需要用“裸鼠”,即被剥夺免疫功能的小鼠,否则小鼠将会对其他小鼠的血液产生免疫排斥而死亡。“‘共享血液环境’其实是相当难的,因为会存在排异现象。但是确实有可能性。”冯学超称,“两只公鼠产子”其实就是一个遗传学上的判断,因为子代小鼠的遗传物质,也就是DNA,完全来自于两只公鼠。
冯学超表示,从实际应用上来看,仅凭两只公鼠确实没办法完成所有过程,需要有母鼠,“所以说‘两只公鼠产仔’其实不太准确的。”
“其实体细胞诱导成为干细胞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日本科学家此项实验最大的突破点主要是实现了染色体的转换。”冯学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冯学超认为,这项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原封不动照搬到人的身上。一方面是编程的与人体内发育的体细胞差别是很大的,还有很多缺陷存在;另一方面X染色体转换的成功率是很低的。”
众所周知,生物学前端技术用于临床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里的漫长不单单是来自技术攻关的困难,也来自整个社会在伦理上的接受。据新闻媒体报道,峰会上,研究人员除了讨论CRISPR/Cas9等技术治疗遗传疾病的最新进展,也着重关注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和政策监管。
“受制于技术和伦理的双重压力,这项技术要走上应用,特别是临床应用,是相当难的。”冯学超称。
据报道,林克彦教授表示,该研究的主要动机是希望可以为罹患不孕不育症的夫妻提供一种生育治疗方法,例如患有特纳综合征的妇女,她们拷贝的X染色体有一整个或部分缺失的情况。
“如果是作为基础研究,这项技术还是很值得推进的。”冯学超指出,但如果要运用到临床治疗,“通过来源于女性的体细胞,对于不孕不育症的临床研究可能作用更大。”
由于人工创造生命的技术有被滥用的可能,冯学超认为,一方面国家在立法上需要“下重拳”,只有合理、进步的法律才能推进技术的进步,从而使科学技术不会变成“潘多拉魔盒”;另一方面,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有自觉性,“必须自觉那些可能对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技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王皓毅教授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考虑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之前,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科学家从不说永远,原则上,实验已经在老鼠身上完成了,当然它也可能在人类身上实现。但我能预见到未来(该技术)会遇到很多挑战,我无法预测(克服它们)将花费多少年。”王皓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