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分类>>
嘉定,有着“清嘉之土,安定之地“之义,自南宋建县以来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在推进五大新城新一轮规划建设中,全力打造科学技术创新高地、智慧交通高地、融合发展高地、人文教化高地……
3月1日下午,“公共意图:建筑与艺术的城市表情”论坛于嘉定区规划展示馆顺利举办。自2022年8月改造完成开馆以来,由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嘉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风语筑发起的“渐入嘉境”建筑艺术计划邀请年轻建筑师在馆区内公共空间跨界进行艺术装置创作,试图发掘传统规划馆的空间美育潜力,唤醒公众对城市文化的知觉,也为规划馆常规内容的展示延伸提供一个参照。本次论坛从城市、建筑与艺术的话题再出发,为嘉定新城的文化艺术氛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坛由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实践》协办,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学者、建筑师、规划师、策展人、艺术家……来自规划、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数十位嘉宾参观了由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建筑改造设计、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展陈设计和建筑艺术计划的嘉定区规划展示馆,并由设计师、创作者和风语筑董事长李晖为大家现场讲解艺术作品的设计思想及创作过程。
自2015年起,由市规划资源局牵头开展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通过双年展制的城市活动,激活城市消极空间,助推城市有机更新,致力于公共艺术的开发和传播,在上海逐渐搭建起公共艺术与大众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公共艺术和城市实践的结合,展现了城市丰富多彩的空间和艺术人文精神。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应该更多地考虑人们对空间的情感需求,用公共艺术作品激活城市空间,让艺术真正接近大众,打造更美好、更活力、更多元的城市图景。今天我也殷切地期望,更多的城市设计师、艺术创作者携手合作、共创艺术上海、人文嘉定,预祝论坛顺利举办!
更高水平的推进嘉定新一轮城市建设,是嘉定区委、区政府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战略目标,提升城市与建筑空间的艺术影响力、传播力和辐射力,是提高城市品质、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嘉定新城还将规划建设远香漫步文化环、新地标未来塔以及24小时活力谷,汇聚文化、民生和社交功能,打造一座近悦远来的“城市会客厅”。今天我们所在的嘉定区规划展示馆是充足表现“城市更新和城市公共艺术”精神的公共空间。自去年开馆以来,通过“渐入嘉境”建筑艺术计划,我们邀请了七组年轻的建筑师在这里量身定做了七件公共艺术装置,这些作品以嘉定城市精神为出发点,融合了结构和技术美学,为规划展示馆注入了新的艺术生机。我希望在嘉定新城的建设中吸纳更多的创新理念,建立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与市民生活的连接点,提升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软实力。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城市空间如何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以来,首先一定要慎重对待既有建筑,其次建筑装置艺术在提升我们正常的生活品质方面显得很重要,未来要引导艺术渲染的氛围走向城市。当下专业的边界越发模糊,设计师有更多机会跨界合作。去年上海市建筑学会也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建筑艺术节,我们也希望可以继续发展,将来也会做一本新的关于公共艺术的专辑,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我看到参展的艺术家们、论坛的嘉宾很多都来自同济,是我们的老师、校友、博士生们,很开心看到大家以不同的形态介入到建筑的公共空间中去,除了在设计具体的建筑之外,建筑师还能够最终靠和观者互动的小品和装置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创造更好的宜居生活环境。期待未来更多年轻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们介入到活动中去,通过无限的创意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这个活动我们已期待很久了,办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我们终于等来了疫情之后的春天,能够线下举办这样大的活动;地利,在于我们在嘉定新城落成场馆,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人和,首要因为有好的甲方支持和理解,在落地的场馆中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完成度,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的作品也很重要。
风语筑作为实践型企业,未来将继续推动建筑和艺术两个领域的公共融合,为公共空间提供更好的场景。
公共艺术基于对公众意图的关注,在公共空间中呈现共享、开放、交互的自由价值观。它几乎不受媒介和时空形态的约束,可通过自然山水、建筑、景观、灯光、雕塑、绘画、影像、多媒体装置乃至即兴表演等各种媒介方式来进行艺术化的呈现。
区别于专业场所内的展藏艺术,公共艺术具有针对特定功能场所的强烈指向性。它依托场地而生,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艺术表情理解并彰显场所精神。它的公共性质量取决于其所制造的场所话题强度和与公众交流时的信息传播能力。公共艺术指向观众,只有传递公众意图,才能成为好的公共艺术品。
2035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为卓越的全世界城市。城市的进步需要公众与艺术的关系从仰望和隔离走向趋近与互动。公共艺术只有充分呈现出“公共性”的善意表情,形式的可能性才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公众可以与艺术品更多的平视、接近和互动时,公共艺术品才能赋予美好生活更多的意义。
《山海经》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山海经》原始洪荒的眼光返观今天的现代文明,创作了《新山海经》水墨动画三部曲,2017年创作的第三部针对对未来互联网虚拟世界的想象,想象未来的城市完全是空城,所有人待在家里流连于网上的虚拟世界,没想到这个图景很快成为了现实。
传统的人类聚落和现代城市完全不同,科技构建了新的城市面貌,我认为这种变化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城市可以视为一个大的生命体,就像生态系统也在不断新陈代谢。中国哲学观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中国顺遂自然,讲究和谐的方式,对人和社会和自然关系的理解与西方有一定的区别。我的作品从山水的角度重新看待现代的城市,是另外一种理解城市的思路。
与建筑师柳亦春和音乐家金望合作的艺术装置《逝者如斯》,一部分位于浦东APS美术馆,另一部分位于杨浦滨江的边园,面朝黄浦江,采用透明屏联动传输图像,动画的人物、动物在触摸之后会漂浮到空中,在虚拟和现实两个层面实现空间结合,将叙事交叠在一起呈现影像。两个空间联动,互相传输图像,并且邀请两位演奏家分别在两地用小提琴和单簧管合奏,实现了建筑、新媒体、音乐三个领域的合作,形成对话的感觉。
我很喜欢歌德在《浮士德》中的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武汉有机会做了一个新媒体动画互动装置《事物的变化》,透明屏幕的动画与屏幕后的庭院形成一个现实场景与超现实的动画角色重叠共生的画面,不同的人物,动物,走进画面,在触碰后会发生各种奇特的变化,身上长出植物,一只手会变成一株大树,树枝又长出手像花朵在空中摇曳,有的手就像鸟一样碰到就飞了,有的手放出了病毒或者小蝌蚪,病毒在空中漂浮最终化为一朵朵巨大的鲜花。这些超现实的怪异图像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中无法忘却的记忆,一方面他们是我们现实生存状态的隐喻,另一方面是对我们所处的荒诞世界的回应,病毒飘荡在空中,但是我们会看到鲜花盛开,小蝌蚪虽然弱小但是那是生命的象征,人们依然要歌唱起舞。
今天很欣慰地看到几年前和李晖总的深入讨论变成了现实。第一是要有艺术品味,第二是内外移动的视角,今天看到在嘉定规划展示馆都实现了,我觉得在公共空间中植入公共艺术作品,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和精神灵魂,这一点非常有价值。
在滨水空间营造中我们提出六大维度,其中之一是公共艺术植入,包括三个方面:
以往单一维度的“艺术美化城市”已转向“艺术塑造城市”,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活力的催化剂,成为城市精神角色的承载者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日常性、参与性和事件性的特征。
建筑师在公共空间做作品有本身的优势,艺术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追求个人表达,建筑师更追求与空间的融合,具有宽阔的视野,可以将空间和艺术品的结合锚固在一起,这是建筑师做公共艺术的价值所在。
城市的事件能够催化空间品质的提升。2019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我们和艺术家北川富朗合作,在杨浦滨江完成了17个艺术作品,从船坞到主场馆毛麻仓库到分展馆绿之丘、灰仓,做为展陈的主要空间。在灰仓中植入三个艺术家的作品,中间我们做了《钢之迷宫》和《灰之迷宫》;在户外的巨大塔吊,邀请了费力斯·瓦里尼做了《起重机的对角线》装置,在某一个角度能形成完整的视觉和图像。杨浦滨江有很多作业码头还在使用中,我们也在推进将基础设施复合化,景观化和共享化,这是一件很有能量的事情。
人和空间,和艺术的活动融合在一起,空间就散发了更大的艺术魅力,因此公众参与是公共意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三个角度理解公共空间如何让艺术更好的植入,未来希望建筑师和艺术家有更多的合作、理解和认同,设计师也可以在艺术领域做更多的工作,当然提升场馆的调性也非常需要有好的业主好的理解。
我在创作中经常会关联到建筑与城市的话题,作品包含绘画、装置、影像、摄影等多种媒介。Prada荣宅是上海老洋房的代表,我希望作品和建筑本身的历史和建筑背后的故事发生关联,勾连出新的故事。
这个作品是《窗》的系列,我用了一些从拆掉的房子上收集来的窗子。窗子作为建筑的基本单元,反映了建筑的存留和缩影,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出过去和未来的建筑,在时间性和文化性上有一定的距离感,观众通过设定的观看,在目光上产生时间的差异感和距离感。
我拍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拆迁建筑,基本都是实用主义结构建筑,具有杂糅的风格,中式的亭子,大片的玻璃幕墙,山寨的后现代风格的建筑。周围的房子已经拆掉了,画面具有荒诞的感觉,孤零零的。这些并不被官方承认,较少被人研究,但是是鲜活的在地建筑的样本,反映了农民对家的想象和憧憬。
坪山美术馆的九层塔项目,和建筑师李涵合作,空间设计成拆掉一半的残垣断壁的感觉,平面图一样的结构,能想象原先矮墙,门的结构,我的作品像出土文物一样排列,窗户陈列在墙上,空间设计和作品语境产生阐释和发挥,产生有趣的关联和新鲜的效果。
当下受到媒体现实的影响,建筑和身体大量出现在社会化媒体当中,很多女性在地标建筑面前摆出优美的姿态,发到媒体上获得分享空间的权利,彰显了品味和生活方式。我选择了一些抓人眼球的几何形建筑,社交网络上的照片也是我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出于注意力的经济,社交网络上的关注和分享,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中,建筑更多变成了视觉信息和视觉对象。我认为建筑会出现更多的有机形态,几何形态,更容易被人传播和记忆。身体异样化的表达与建筑的异样性之间形成意识形态上的关联,人物的关系有一种凝视的恋物感,将建筑物化成了观看的对象而非体验的关系。
在学生时期的中央美院时代,当时设计学院有一个口号“设计为人民服务”,那建筑和艺术为什么服务呢?建筑里承载的是生命,建筑为生命服务,生命里承载的不仅是血和肉,还有灵魂,艺术为灵魂服务。
“空间”是我作品中的元问题,它既是雕塑自身的魅力,也是观念思考的凭据,亦是个人情感与现实最终遗留的容器。
我的雕塑作品围绕“降维法、模棱和单元”三个关键词展开,探讨雕塑的本体空间。浮雕作品以降维的方式探讨物体的空间。一些作品以建筑为载体进行创作,作品本身是简易的毛坯房、脚手架;高塔化为纪念碑,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呈现对时代的追忆。在我的作品中也会关注和探讨人和人身体的空间以及心理距离的空间。
“透视”赋予了空间不同的形式和感知,成为我创作中最主要的语法,他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不断压缩、折叠、拉远、趋近,将观者的目光引入一个特定的场域。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透视”本身,也绝非艺术中惯常的关于“透视”的语言游戏,而是“透视”所引发的感知,一种由距离、目光所产生的情感的变化。
2007年,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希望将它改建成嘉定新城的展示馆及公司的办公建筑。
基地的南侧紧邻湖面,而湖的对面是一片开敞的城市绿地公园,设计希望让建筑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本体建筑经过整理,再在南侧加建了三个姿态各异的金属盒子,伸入到南侧的无边水池之中,和基地外的公共水面交织在一起。
展馆的主要入口调整到原有西侧中庭朝向南侧水面的位置,从水面重新构建进入建筑的通道。南侧用乱柱架空起来的漂浮体量和参观者产生更多的互动,拉长了进入建筑的外部流线,营造出更有仪式感的进入展馆的体验。在尽可能保持外立面不动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构建了顺畅的观展动线,重点塑造了两个中庭空间和公共性的休闲和活动区域。
我们设法保持并进一步强化了原来设计中着重关注的建筑和城市生态景观空间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也让这座建筑变得更公共、开放。承担起更重要的城市规划展览和城市建设研讨的职能。希望有机会能够为参观者提供丰富良好的观展体验和空间体验。
整个设计和施工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建设体验,一方面和风语筑有着很好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周局在布展和空间设计方面高标准的要求,大家一同研究如何搭建更好的公共体制,也讨论公共建筑和艺术的融合,在各方之间都做了很好的互动,好的公共空间落地离不开大家的共同的高标准要求和认真投入,才得以呈现我们今天看到的场馆。
主旨演讲过后,围绕如何加强城市、建筑与公共艺术的融合,促进城市的有机发展、长期发展与高水平发展这一议题,嘉宾们通过圆桌论坛分享实践经验,交流深刻见解,共同构建建筑师和艺术家围绕城市公共艺术交流合作的共享平台。
自去年嘉定规划展示馆开馆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构想这样一场公共活动,打开建筑与艺术讨论的语境,今天得以实现。风语筑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更令人惊喜的是各级规划局和城市空间艺术季都在关注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进入城市规划领域被研究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次计划和论坛都做出了有力的探索,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变了我自己的创作想法。
在艺术、建筑和城市的连接之间,我的身份一直是变化的,有时候我是一个参观者,有时候是一个创作者,有时候是一个记录者,有时候是一个技术支持者,有时候是一个组织者,四年之前也请张佳晶老师在苏州河边做了一件艺术作品……现在回望当时做的一些事情,看起来非常散布的点改变了我思考的轨迹和对城市和艺术认识的轨迹,最终形成了我思考的一些突破口。
借着今天的这个机会想先提问张佳晶老师:从您自己的创作经历上来讲,对于建筑和艺术创作的公共意图,四年之后,有哪些想法的改变?
我很久没有回嘉定了,07年开始来这个楼,今天有一种故地重游之感。我是一个比较顽固的悲观主义者,近几年也做了很多装置,13年做了PSA的九段,钢板回收之后分发给了不同的朋友,还有几段放在了龙南佳苑和我的办公室;后来做了周渐佳的鞥园,200个凸面镜回收做了办公室咖啡馆的遮阳;在深圳做了一个金属网装置后来移到了海边永久性的长在了一起。
最近和万科合作未来城市的一些项目,会讨论到地产公司营造的城市空间是没表情的。有时会检讨,公共艺术做的越好,建筑城市的营造是不是就更有问题。我认为艺术和公共艺术的是有差别的,艺术批判性更强,公共艺术的美化赞美性更强。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中,出现“没表情“的现状,是值得建筑师反思的地方。公共艺术都是台前输出端的东西,背后输入端的东西是不是被忽略掉了?建筑师怎么营造能呈现公共艺术的城市背景,是不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也能拥有更丰富的表情?这是一件可以让我们思考的事情。
张老师提到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其实是缺少底色的,前段时间我们也聊到公共艺术百分比的问题,最近我们也看到新开馆的上图东馆中放置了很多精彩的公共艺术作品,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想请SHL的林婧老师分享上图东馆在设计落成建筑和公共艺术作品过程中的合作模式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SHL建筑事务所来自丹麦,我们在全球参与设计了30多个图书馆项目,最终落地建成的大概有十几座。国外的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其实背后都有公共艺术百分比的惯例,通常公共建筑造价总投资的1%要用来做公共艺术品。在上图东馆建筑规划设计阶段,我们也向甲方提出了这样的倡议,但之前全国基本上没有先例,因此我们和甲方一起尝试申请了一部分公共艺术基金,并做了很多的案例分析来打动相关政府审批单位,最后也得到了各级部门的支持,并成功批准了预算,才有了今天馆内呈现的公共艺术品。
作为建筑师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建议在哪些空间里设置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比如在朝南的边中厅里,我们从始至终有抽象的艺术作品的构想,最后落地徐冰老师的作品,鸟飞了,文字形象演变成实体的鸟飞出窗外,提升了空间的效果,并成为了上图阅览区的空间标志。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上图东馆的项目,未来可以带动更多的国内公共建筑的艺术品预算投入发展。
上图东馆给出了很好的案例,也希望能获得更加多甲方的支持,营造出更具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王彦老师也做过很多博物馆、美术馆等等,大型文化建筑本身可能就是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品,小型建筑小品也可以视作文化点缀品。王老师本身的艺术修养也很高,对于建筑师泛艺术化参与艺术活动有什么经验?
GOA大象设计在15年-19年曾经持续发起主办艺术计划“引力场”,用公共艺术装置激活城市空间。2020年疫情之后暂停了。2015年在上海静安寺广场做了由竹钢搭建的“韧山水”装置;2016年在南京西路做了TPU透明材质的巨大“城市泡泡”,人可以在里面移动甚至乐队表演;后来还在黄浦江边用5cm厚的轻木薄壳结构做了介于建筑和艺术装置之间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引力波”。
这个计划缘起于大象设计每年支持高校建筑系学生做考察旅行的经费,由于后来发现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们思考怎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城市空间设计与落地建造中来,于是便有了“引力场”计划,。每年在市中心,这个艺术空间落成后会存在2个月时间,同时我们邀请策展人,聚集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在此进行活动,有阿卡贝拉演唱会,宠物集会,还有手工艺品市集等等,真正成为了激活城市生活的一系列事件。
第二点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正面临着AI的挑战,很多知识化的东西是可以被替代的,但艺术创造活动很难被取代。艺术品往往能够激起城市中人们的情感共鸣,这个AI恐怕没办法做到。今天参观嘉定区城市规划展示馆,我既获得了对于城市规划信息的了解,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激发起我对空间更多的愉悦感。
王老师使我想起了之前光明论坛的一个精彩观点:艺术使人成为人,艺术能给人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刚才林婧老师提到艺术百分比,其实建筑师对造价很敏感,艺术家同样也对资金支持很敏感,请两位艺术家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是主动工作的艺术家,即使没有资金支持也会创作,重点在于如何做想做的东西。但好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落地其实是各方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们正真看到的很多造价高昂的永久性雕塑,其实都是受到当地的公共艺术基金会的委托而创造,比如葛姆雷在苏格兰的(北方天使),卡普尔在芝加哥的(云门)。还有类似伦敦法特加广场的第四基座的展览项目等。城市主动给艺术家提供了合适的舞台和空间进行创作,这点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我14年参加过英国卡斯基金雕塑会的展览,那次的创作在时间规划、资金方面都相对充足,国内相比还比较紧促,导致创作局限性很大,会采用很多简便材料来创作,并且很快就被拆掉了,这是我非常难过的地方。
我大部分时间是做绘画的,最初通过驻留项目采集世界各地的城市皮肤,感知表象背后的关系,我在创作时会想如何把当时和城市亲密的关系通过绘画反馈给现实,促使我转化绘画成为不同的语言,与公众产生多的交流,后来慢慢介入公共空间的创作。最早我把我上海的工作室改成了一件艺术作品,后来在菜市场画了一个空间,每天都被民众提问,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过程,一点一点把采集的城市皮肤反馈给观众。我现在更想回到工作室开展创作,希望自己每件作品能够更长时间地邀请观众开展交流。
在浙江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我们收藏了13位建筑师和艺术家作品的集合,毕老师的系列作品作为其中之一永久收藏,能够长期与大家对话。范蓓蕾老师也在浙江有一件作品,一庭亭,请谈一谈对建筑作品创作的呈现理念。
亘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
今天的活动很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把建筑师和艺术家放在一起讨论交流,会发现有很多的不同。建筑师认为公共艺术首先是公共装置,更关注公共的部分,章明老师分享作品时照片一定是人山人海,艺术家的分享通常比较空旷。建筑师是处理问题的人,建筑师的装置希望能够通过很轻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发现场地,利用场地。杨浦滨江很重要的是有黄浦江,宽阔的江面把公共艺术装置的巨大尺度合理化了,大的塔吊显得像一个公共玩具,人们在这里能重新思考,就具有了诗意。
艺术家有很多个人观念,背后一定有意义。我十分喜爱邱老师和柳老师的逝者如斯装置,这是艺术家自身的观念和想传达的东西。这个装置让我理解到所有的东西出发点是人的爱玩的天性,所以要创造有趣的空间。这也是我创作的方式,理解人和空间的关系,激发空间的潜在的可能性,让人和环境发生互动,和生活有无限种可能。
建筑师能够最终靠装置赋予给人一个互动的空间,这也是艺术家可以和建筑师合作的地方。去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有张海翱和苏昶老师的装置作品,两位老师都有很好的建筑项目并且在建筑之外做了跨界尝试,想从这点引出请两位老师聊一聊创作感想。
今天我才比较理论地理解公共艺术,很大的感触是建筑师和艺术家很大不同的看法,艺术品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都是人的情感反应,艺术家相对来说更加自我,建筑师会更加公共,会更多考虑和城市的关系,以及更多人的感受,这可能是建筑师的责任。我是今年才做第一个公共艺术作品,云朵,只有三天时间展览,我想再突发奇想一点做一个临时建筑,事实上后来在建造的时候发现经验还是很不足,恰好赶上台风天,维护遇到很大的困难,气球很多都坏掉了没办法补,后来又加了一些气球上去。但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艺术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我希望它能带给大家快乐,感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没什么严肃的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院长、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建筑系副教授、奥默默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今天核心是来学习的,我特别佩服李总,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包括链接很多年轻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资源,在受到很多制约的前提下,在规定动作中做创新,是很难得的。我也想问一下李总,这几个作品的资产金额来源,是在预算之内的还是创造了更新的模式?
最初不存在建筑艺术计划,只是做一个展馆,但公司目前希望可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性和文化调性,所以我们很努力地争取和执行。
刚才聊到,艺术家支持不下去的问题之一是很难精准量化艺术作品的价值,我们关键是想如何先做出来,考虑到成本和时间,邀请了落地能力更强的建筑师根据空间进行创作,使用建筑语言做艺术能和空间结合得更好。假如没有这些艺术作品,很多空间就属于交通空间,不适合做展示内容,参观者会觉得空旷,与其使空间落得平庸不如请建筑师来创作,先把项目做出来日后再考虑做大,提前在改造的时候想好模式,而不是后置,以后能带甲方来参观,这是很重要的。
自“渐入嘉境”建筑艺术计划以来,风语筑持续探索公共艺术赋能城市建筑空间的发展之路,通过在规划展示馆中植入艺术作品,提升空间的文化气韵,拉近和社会公众的关系,这是过去在规划展示场馆中较少看到的。风语筑作为数字展示行业的引领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希望能够通过举办更多的艺术活动与文化论坛,赋能场景建设,让社会各界看到不一样的公共空间营造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广州芳村金融茶崩塌背后的骗局,00后操纵5亿诈骗的揭秘与警示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文: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对语言文字关键研究领域的全覆盖
理想汽车推出OTA 5.0,NOA覆盖110城,19日向理想L系列用户进行推送
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2024年公开招聘仙村镇中心小学和仙村中学事业编教师公告
用英语向全球讲述:广州购物指南,5个去处寻找好看、便宜且质量上乘的衣服
招聘App短信验证码接口遭1300多万次黑客攻击,致300万条数据泄露